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 理论文选 >> 专家视点

王永祥 杨永强: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蕴涵

18-12-21 16:25 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赵满同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究和总结这一伟大创举的历史蕴涵,对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40年改革开放是探索前行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国家体制封闭僵化,大部分人民的生活处于贫困边缘,社会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人们迫切渴望有所改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此后,人们打破思想的禁锢,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改革开放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摸着石头过河”“试验田”“先行者”“简政放权”等成了改革探索的关键词和形象表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在改革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得到发扬,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不断得到巩固。在开放方面,我们积极改善与拓展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联系日益紧密,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大批外资得以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内陆沿边、沿江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对发达国家的开放到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从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目前为止,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入新时代,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探索前行,以问题为导向,打破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的桎梏,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

   二、40年改革开放是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比之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的根本优势。40年前,我们决心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逐步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从1978年到2017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了百余倍,实现了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的跨越,创造了7亿多人脱贫的世界奇迹。当前,扶贫攻坚正朝着决胜“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迈进。

  进入新时代,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着重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普惠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三、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进程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才能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40年来,中国和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致力于与所有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关系,中国自身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机遇,中国在与各国的互动中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了大国担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复苏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人口输出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世界第二大投资国。2018年,中国商品贸易出口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位,而中国商品贸易进口则位居全球第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惠,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消费市场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市场。此外,我国与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习学位互认协议。截至2017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突破60万,成为了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同时,来华留学生人数突破48万,是世界多国青年人求学的目的地。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也将更为紧密地与世界融为一体。

  说明:该文是在参加由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文章原载2018年12月14日《甘肃日报》第11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12月14日)全文转载

  作者:王永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杨永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