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方式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
李丹
法治思维是一种将法治的各项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而言,法治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生活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规则,而且能引导其树立公正、合理、诚信的价值理念,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以良好的处世方式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进而为个人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鉴于法治思维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应聚焦课程建设、数字赋能与环境营造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创新培养。
建立法治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学校应将法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引导大学生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来增进对法治的基本认知,有效塑造法治思维。推进法治公开选修课建设工作,开发多种主题、多元内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课程,充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法治问题和法治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在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树立法治意识对于自身健康安全成长的重要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严格遵守法律的自主意识。和政法类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其法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育人成果显著的优势。由其派遣专业教师指导学校的课程开发工作,共享优质法治公开课,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和多元的课程学习选择。将法治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高效推进跨学科建设工作,有效增强大学生课程学习的获得感。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存在着共通之处,要强化思政课堂的法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以思想智慧涵养法治思维,实现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力、提质增效。
以数字化赋能法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创新数字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多法治知识、增强法治学习体验,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实效。组织技术人员开发法治知识问答小程序,收集和整理趣味法治问题,让大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法治思维,并对参与答题的学生信息和答题情况进行记录,筛选优秀个人代表学校参与线下举办的法治知识竞赛,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联动。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为法治教育的新阵地,定期选取社会中影响力较广、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从法治视角对事件的起因、走向和结果展开深入剖析,并创作以推文、短视频等多元媒介形式的新媒体作品,增进大学生对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用的认知认同,并鼓励大学生在评论区就事件发表观点、表达疑惑,通过交流互动和思想交锋培育法治思维。开发法治智能机器人,使其具备智能普法功能,根据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智能解答、提供法律资料;定期调取机器人的交互数据,总结归纳大学生较为关注的法治问题,以此为主要内容开展线下教育活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现真实的庭审现场,复刻法庭场景,让大学生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体会法律的权威和正义、理解法治的内涵与价值。
打造法治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持久深远的。学校应将法治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法治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环境的浸润和影响下增进法治认同、培育法治思维。依据法规制定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将依法治校的精神贯彻于教育工作始终,要求教师、辅导员等多元主体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开展大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增进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对法律的尊重、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开展法治微讲坛、法治辩论赛等参与门槛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普法工作的高效推进,驱动大学生获得更多法治知识、拓宽法治视野,避免产生“以权代法”“以情代法”“以钱代法”的错误认知。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援助,真正做到用法律手段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有效增进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可认同。推动社团和班级的双向联动,组建法治主题社团,从每个班级筛选出法治知识储备丰富、责任和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大学生,赋予其班级法治委员和社团成员的双重身份。社团通过开展研讨会和座谈会、集体观看法律影视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法治委员进行培训,提升法治委员的法治素养。由法治委员组织法治班会,策划普法活动,培育和塑造班级大学生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大学生个人学习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工作的创新优化,将法治知识、法治文化融入和渗透到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在知识教化和文化浸润下引导大学生强化对法治积极作用的了解认知,从法治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法治思维。通过法治思维的引领和约束,让大学生在今后成长中能够始终以法律为准绳、以理性为基础、以逻辑推理为方式去判断是非对错、辨别真假美丑,真正将所学所能用于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建设、助力国家发展中。
作者系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开封社科联项目“人工智能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XSKGH-2025-083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