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化红色研学育人实效
吴绍珍
红色研学是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我省红色资源丰富,要从资源整合、课程设计、政策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红色研学育人实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深化资源整合。一是加大运用数智技术。对全省红色研学资源进行智能化整合升级,建设数字化展厅、智能导览系统,推出“虚拟红色场馆”、直播研学课程,运用VR/AR、AI等技术增强研学的互动性、体验性和教育性。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市州红色景区交通网络,改善住宿、餐饮、环境卫生等条件,提升研学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三是强化品牌建设。开发“红色+生态”“红色+非遗”等研学精品线路、文创精品、优秀演艺作品,举办甘肃红色研学节,开展红色故事演讲、研学成果展演等活动,增强传播效应。四是促进跨省联动。我省可与陕西、宁夏共建“陕甘宁红色研学联盟”,与四川、青海合作开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学产品,打造红色研学产业链条。
优化课程体系。一是分龄分层设计。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与学校合作开发阶梯式研学课程,小学阶段以故事化、游戏化、体验式活动为主;中学阶段结合历史课本、社会调查开展专题探究;大学阶段融入研究性学习,设计“专题式、课题式”深度课程。二是校地合作开发课程。联合教育部门、高校和红色基地编写适宜青少年阅读的革命史书,结合历史故事、文物解读等方式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少年血脉。三是跨学科融合。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融入劳动、法治、心理、体育等研学课程,采用互动体验、情景教学等模式,提升研学综合教育价值。
加强人才建设。一是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支持省内高校开设“红色文化与旅游”相关专业,培养研学策划、讲解、管理人才。依托省委党校、南梁干部学院等院校,定期组织红色研学专题培训。开发“甘肃红色研学云课堂”培训平台,通过“云课堂”对基层讲解员和志愿者进行全员培训。二是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红色研学导师”职业技能标准,开展初级、中级、高级等级评定,与薪酬、职称挂钩。三是优化人才结构与引进机制。吸纳退役军人、退休干部、党史研究者等加入红色研学队伍。与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定期举办人才论坛和技能竞赛,共享培训资源与课程开发经验,提升专业人才知识体系、职业素养、实践能力。
强化政策保障。一是制定专项规范。明确发展目标、资金支持、责任主体和安全管理等,确保红色研学服务质量。二是加强财政与税收支持。设立红色研学专项基金,为研学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提供资金保障。对参与红色研学的机构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优质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由文旅、教育、交通等组成的“红色研学旅游协调发展办公室”,统筹规划、审批、标准制定和安全监管,避免市州同质化竞争。四是实施动态考核与评价。建立研学效果评价体系,定期收集参与者反馈,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研学基地和机构进行星级评定并公开结果,促进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