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 理论文选 >> 专家视点

郭建平: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2025-10-16 09:30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郭建平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甘肃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这需要我们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提升其国际传播效能,讲好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甘肃故事”,为文明互鉴注入甘肃力量。

构建文化遗产多元品牌矩阵。聚焦遗产资源均衡开发,构建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品牌矩阵,以打破单一符号认知。在深耕敦煌IP基础上,着力打造麦积山石窟东方泥塑艺术之都、锁阳城丝路古城活化石品牌形象;通过设立长城、非遗等专项推广基金,构建层次分明的甘肃文化遗产品牌体系;在数字敦煌平台开设多元甘肃专栏,打造文化遗产品牌线上聚合节点;将敦煌文博会升级为丝路文明对话枢纽,增设文化遗产多样性展示区,使其成为甘肃文化遗产多极品牌矩阵的聚合舞台。同时,建立品牌影响力动态评估体系,从国际传播量、跨界合作量、受众反馈等维度对文化遗产品牌进行评估,为品牌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打造普惠共享的数字传播纽带。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普惠传播;开发适配的数字资源,对敦煌壁画、长城3D模型、麦积山石窟雕塑等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保留多语种解读功能,支持离线下载与本地化安装,同步推进文化遗产数字终端公益计划;深化技术转译,建立多文明对照AI系统,嵌入文明交流模块,自动生成多语种对比图谱与故事线,并应用于海外数字展览;共建技术标准,制定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共享规范;设立数字文创工坊,构建集资源供给、创作孵化、版权管理、市场对接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平台,为设计师提供适配性创作原料,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设计师共享共用;突破单一资源输出模式,实现数字传播半径拓展。

建立多极联动的价值共创体系。以价值共创为核心构建学术共研机制,设立丝路文明对话基金,资助中外研究团队开展敦煌写本跨国流转等课题研究,成果以多语种形式纳入数据库;推行新策展人制度,在海外展览中吸纳2至3名对象国学者参与,增强展览在地性;举办跨国数字文创竞赛,将优秀作品纳入海外传播渠道;组建多语种传播智库和国际传播智囊团,吸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汉学家、媒体人等参与内容创作,将甘肃文化遗产故事转化为符合目标国文化语境内容,如为中亚地区制作沙漠文明对话主题短视频,为欧洲开发丝路科技史课程,面向国际不同文化区推出敦煌藻井系列家居产品等。发起Z世代丝路创想计划,联合海外高校举办数字敦煌再创作竞赛,与新媒体合作发起丝路故事挑战活动,培育民间传播使者等,增强传播效能。

健全协同高效的治理保障机制。成立省级文化遗产国际传播协调小组,建立季度联席会制度,统筹文旅、外事、文物等部门资源深化实践;制定省级《文化遗产国际传播效能评估规范》,量化考核海外展览观众量等硬数据,质性评估外籍受众认同度等软指标,对“欢乐春节”等活动实行动态目标管理,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对敦煌文博会、公祭伏羲大典实行“主题共建、资源互通”;强化基层支撑,为文化站合理配备人员与经费;建立政策激励与平台搭建双管齐下的社会资本引导机制;聚焦跨境展览全流程优化;对AEO(经认证的经营者)文创企业试行关税减免,细化政策落地路径,降低运营成本,强化传播支撑。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