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是当前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面对新的历史特点,高等教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个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高等教育规律,深刻汲取延安精神营养,以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劲头和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气魄,破解高等教育难题,厚植高等教育自信,在创办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中取得新气象新作为。
一、高举旗帜,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厚植自信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自信。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自觉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做到“四个服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地高高地举起来,把这面旗帜插到每一个课堂,高扬在每一名师生心中。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发挥好学科带头人、老教授、老专家等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传承者承载者示范者的作用,在传帮带上见效果,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个引路人”,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要切实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政治优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起融涵理想信念、生活党建、网络思政、资助、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等多元素的综合育人体系。
二、解放思想,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中厚植自信
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角,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自身文化的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服务国家战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也是大学展现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期大学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实践。这就要求我国大学必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掌握国际话语权,同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地对外舆论力量。在党的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我国大学迫切需要思想观念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变革、价值理念的创造和话语体系的构建。这不但需要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支撑,还需要深邃厚重的文化自觉。中国大学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把问题与学理、体验与思想、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和解决复杂的时代问题,真正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既赋予其本土情怀,也赋予其国际视野,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中培养高等教育自信。
三、强化制度,在提升学校治理效能中厚植自信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实际问题出发,制定了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改进了党的治理体系。这一做法为新时代加强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形成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提供了借鉴。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符合大学内在属性和管理规律,又有利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建设队伍,探索教授治学、坚守学术自由,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切实加强校、院两级班子决策议事制度建设,坚持完善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鼓励支持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 探索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机制,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互独立、又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构建学校、学院和学科三级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资源配置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内外结合的资源配置效益评估机制。要更加注重加强阳光治校,保障权力规范运行,不断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四、以人为本,在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厚植自信
以人为本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弘扬延安精神,就要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为检验标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多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梦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是我国高等教育自信的重要源泉。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惟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才能赢得成功,赢得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未来的选择,中国一流大学必然服务和贡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以“为民”为根本要求,将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待相结合,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务实”为有效途径,从遵循教育、知识和人的发展规律出发,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内涵建设;以“清廉”为可靠保障,建设高尚价值追求、高贵品格修养的道德高地和学术圣地,构建公平普惠、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的期待,进而获得人民群众更多的拥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