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俊洪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中国革命在这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到延安去,是我心存已久的愿望。最近,我与单位同志们一起来到了延安,实现我的夙愿。
我们怀着朝圣和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宝塔山、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等地,探访了梁家河村。在延安,一座座简陋的窑洞曾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居住过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曾来到这里,在简陋的窑洞里,一住就是7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参观了这些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党曾经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和艰难险阻;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当代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忠诚。
延安之行,我收获了很多感想,特别是对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深的体悟。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不仅从理论上深刻论述了群众路线,而且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光辉典范,把群众路线融化在了党的全部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生存在人民群众之中,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组织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智慧,为群众排忧解难,为革命艰苦奋斗,开创了党群关系最好时期。延安的梁家河之行则使我更深地感悟到: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事业的胜利之本。下面,我从绵绵的思绪中撷取一些感悟的片断与大家分享。
有感于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一块苦
在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那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一孔孔窑洞一座座房,无不镌刻着历史的足迹。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在简陋的土窑洞里、在破旧的桌子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领导了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延安毛泽东居住的土窑洞里,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办公的一张桌子和书籍,几乎没有什么生活用品。毛泽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住就是十多年,《毛泽东选集》中的100多篇力作就是在这样的土窑洞的煤油灯下写成的。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幅图画让人印象深刻:1941年6月,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毛主席用豆角、西红柿和邻居养的鸡招待他。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了重庆蒋介石800银元的大宴,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有感于“土地”和“种子”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的大批干部要派到前方去。在枣园半山坡一座幽静的小院子里,毛泽东多次接见他们,勉励同志们要正确对待工作和困难,特别强调了“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所有到前方去的同志,都应当做好精神准备,准备到了那里,就要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团结广大人民,团结得越多越好。”“只要我们同全体人民更好地团结起来了,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
有感于如何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
1943年11月29日,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举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会上毛泽东作《组织起来》的讲话。他说,要把群众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他还指出,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么,这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我们必须坚决克服这种作风,才能和群众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感于梁家河村“过五关”
1968年,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才离开这里,整整7年时间。习近平讲梁家河村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村他过了五关:跳蚤关、生活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过了这五关,也就过了“群众观”。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7年的插队生活,让习近平与梁家河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开梁家河村后,习近平一直关注、关心梁家河的父老乡亲,通过种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福建任职时,他曾把一位名叫吕侯生的梁家河老友接到福建,自己花钱为他看病。1993年和今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并多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鼓励乡亲们脚踏实地。
延安之行,我收获了许多感想,也收获了几多感动,点点滴滴都装在了心里。一回延安行,一世延安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贺敬之的诗还在耳畔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