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 理论文选 >> 专家视点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1235”实践策略——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2025-04-11 09:49 来源:中国甘肃网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思想精华与精神风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拟通过探索实践“1235”工作法,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意识宣传教育新生态,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在学校及周边地区落实落地、走深走实。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融入策略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

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当前,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已逐渐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持续开展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培育其适应社会发展与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成长为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盖了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多个时代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提供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培育时代新人紧密关联起来,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如何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效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思想认同。本文在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和路径,旨在为提升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质效和育人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长征精神为例,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艰难险阻却九死无悔,是因为他们始终怀揣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将这种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让学生在面对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轻易放弃。

2.有助于引导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所有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像雷锋精神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敬业”等内容紧密相连。在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融入这些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国工匠徐立平在极其危险的岗位上,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凭借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确保了航天任务的安全。把这种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让职业院校学生明白在未来工作中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注重细节、追求卓越,从而提升整个职业素养。

2.能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铁人精神展现了王进喜等石油工人为了国家的石油事业,不怕吃苦、拼搏奉献的敬业态度。在职业院校思政课堂上讲述这些事迹,能够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使他们认识到敬业是一种职业操守,从而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让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三)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1.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例如沂蒙精神体现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文化内涵。将这些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就是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延续红色血脉,使红色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中生根发芽。

2.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以往的思政教育内容可能相对较为理论化,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精神事例,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拓展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思政教育方式从传统的理论灌输向案例式、情境式教学转变,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国家发展的力量。如载人航天精神,生动体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飞跃,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这些精神,能让职业院校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科技的进步,进而深刻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2.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塞罕坝精神,集中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通过学习这些精神,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我国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的伟大创造、伟大成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1”即坚持以加强党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主线。

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才能让思政教育发挥出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首先是学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完善党对思政教育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党委书记带头抓思政课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格局。其次是要建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选拔政治素质高、师德修养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定期组织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第三是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工作成效作为学校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一线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倒逼思政教育工作责任落实,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

(二)“2”即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在精神谱系学习宣讲中的主阵地作用和精神谱系馆在精神谱系学习宣讲中的主导性作用

1.有效发挥思政课堂在学习宣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主阵地作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将学生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通过课堂教学的创新,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宣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理论、历史事件、经典案例等加以阐述,使学生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社会价值。再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设计组织具有有针对性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吸引学生参与到精神谱系的宣讲中,通过情感共鸣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实际宣讲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中汲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2.充分发挥精神谱系馆在学习宣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主导性作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精神谱系馆作为甘肃省职业院校中首个集历史文化、革命精神、时代成就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场所,是一个集文化展示、理论宣讲、精神教育、价值引领于一体的重要阵地,不仅展示了民族的历史辉煌,也塑造了国家精神的根基。学校充分发挥了精神谱系馆的主导性作用,开设了互动展览和沉浸式体验区,通过红色历史、革命遗物、人物事迹的展示,和讲述历史、分享故事等宣讲活动,帮助参观者特别是学生从“活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同和追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

思政课程和精神谱系馆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宣讲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思政课程通过理论教育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精神和价值指引,而精神谱系馆则通过实地体验和文化传播,强化了这种精神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两者共同作用,更加坚定了青年学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三)“3”即坚持三个聚焦,凝聚思想共识、集聚精神动能、激发奋进力量。

1.聚焦“根与魂”,着力凝心铸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在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根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举办主题征文、理论宣讲、微视频征集、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学习宣讲进课堂、进教室、进班组,有效帮助青年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核心价值,引导他们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仰,达到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能够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有益参考。

2.聚焦“效与度”,强化教学科研。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拓展精读深学、红色践学、交流研学“三学”维度,推进深化于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化”实践,把教科研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积极参与省级校级教学能力大赛,成功申报省级厅级科研科研课题立项,撰写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完善科研成果,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聚焦“虚与实”,注重实绩实效。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在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虚功实做、化虚为实,把“理论研究+实践运用”落到实处,通过组织师生实地参访,强化了师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识与理解。如组织多名教师赴南梁干部学院研学提升,组织多名师生代表赴会宁、哈达铺、腊子口等红色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并通过教师宣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学生排演革命故事等形式,深入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四)“5”即坚持五个深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1.将精神谱系学习与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融合。

精神谱系学习,特别是红色文化、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是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精神谱系学习与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党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增强其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学院学生党支部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党史、革命先烈的事迹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利用集体讨论、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党员在思考中深化认识。同时,学生党支部还通过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志愿服务等,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将精神谱系学习与学校革命故事会深度融合

革命故事会是一种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形式,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奋斗精神,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将精神谱系学习与革命故事会深度融合,意味着要在故事会中深入挖掘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组织大中小一体化革命故事会,让大中小学生同台展演,使学生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受到启发。通过故事会,学生能够在感知历史的同时,传承和发扬这些革命精神。

3.将精神谱系学习与馆校合作深度融合。

馆校合作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校外教学资源之一。通过与纪念馆的合作,学生能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和学习革命历史。窦家山、张一悟纪念馆以及兰州工委纪念馆等革命历史教育基地,都是传承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每次去实践场地参观纪念馆,开展现场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感知和理解精神谱系的深刻内涵。尤其与兰州战役纪念馆的深度合作与融合,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接触到历史,领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进而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4.将精神谱系学习与行走的思政课深度融合。

“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它将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通过“脚步”的深入来感受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会宁哈达铺等红色教育基地,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将精神谱系学习与这些历史遗址深度融合,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长征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历程后,更加深入地理解长征精神的真正内涵。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实际走访、体验式学习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革命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5.将精神谱系学习与群团组织生活深度融合。

群团组织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精神谱系学习与群团组织生活相融合,能够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团委和学生会定期组织主题活动,通过红色电影放映、讲座、展览、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群团组织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创意的精神谱系学习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增强其参与感和认同感。

作为职业院校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雄厚基础和学校创建的西北首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馆资源,重视构建科学的思政课程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同行同向,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声音,以鲜活的典型故事、典型人物讲好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成才观等。将实践教学与体验教育、虚拟仿真与沉浸式互动紧密结合,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化教于心的效果,使红色革命故事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鲜活有力,也体现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疏浚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与“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2]吴潜涛等:《中国精神教育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陈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解读》,《光明日报》2016年6月29日

[4]蔡志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品格》,《人民论坛》2018年9月(上)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校级课题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1235”实践路径研究》(编号:X2024A-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豆娟,女,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甘肃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学教育和精神谱系的研究。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