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 红色陇原

【延安精神润陇原】甘肃省话剧院院长吴雪林:用舞台之光 照亮历史与未来

2025-09-10 08:47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自今年3月首演以来,由甘肃省话剧院创排的红色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目光。9月8日晚,红色话剧《哈达铺的灯光》在甘肃省话剧院精彩上演,为在兰州召开的“加强延安精神研究会能力建设,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工作经验交流会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9月8日,记者采访了甘肃省话剧院院长吴雪林,听他讲述这部话剧以及话剧院背后的故事。

  “《哈达铺的灯光》的创排想法源于多年前。”吴雪林介绍,甘肃省话剧院与甘肃本土编剧李维平有着深厚的情缘,“李维平对哈达铺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从2017年就开始酝酿这个剧本,2019年正式和剧院商议,希望将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这段重要历史搬上舞台。”

  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红军在这里得知陕北有革命根据地的消息,从而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抉择。

  然而,几十年来,关于哈达铺的宣传相对薄弱,影视作品和舞台剧中鲜有专门提及。吴雪林表示,选择这个题材,既是因为哈达铺的历史意义重大,又是甘肃本土的红色题材,他们有责任通过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创作过程中,甘肃省话剧院面临了诸多挑战。

  “首先是剧本与创作理念的碰撞。”吴雪林说,原始剧本写得非常扎实,以史实为基础,但话剧院的创作团队认为,要以小切口去展现伟人和重大历史题材,要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为此,双方进行了多次沟通和磨合,期间既有争论也有分歧,但最终达成了共识。

  其次是演员的挑战。吴雪林表示,剧中涉及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重要人物的塑造,这对于年轻演员来说压力巨大。

  “话剧院的老艺术家们亲自指导,帮助年轻演员找到角色的内在精神,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年轻演员们逐渐找到了自信,成功地塑造了角色形象。”吴雪林说,此外,创作经费也是一个难题,“好在甘肃省文旅厅和国家艺术基金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剧目的创作提供了保障。”

  纵观甘肃省话剧院的发展历程,其一直以来都有着强大的创作力量,从2000年至今,几乎每两年就会推出一部大型剧目,“而小剧目年年都有”。

  吴雪林认为,话剧院目前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年轻演员们充满朝气,但也需要不断磨练。《哈达铺的灯光》的创作和演出,就是一次传承与创新的实践。

  在艺术表现上,他们通过灯光、舞台设计等手段,巧妙地将“哈达铺的灯光”这一象征意义呈现出来,从一开始的灯光忽明忽暗,到后来的明亮,隐喻着中国革命从生死存亡到走向光明的过程。

  这部剧的演出,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也展现了甘肃省话剧院在艺术创作上的创新精神。

  吴雪林对《哈达铺的灯光》寄予了厚望。艺术价值上,他希望这部剧能够成为甘肃省话剧院继《天下第一桥》之后的又一部高峰作品。他表示,要不断打磨和提高剧目质量,让年轻演员在舞台上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

  吴雪林还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红色题材剧目走向市场的道路。他认为,红色题材同样可以吸引观众。

  目前,《哈达铺的灯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收入,并且计划在未来进行更多的商业演出和巡演,特别是在202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希望能够通过巡演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采访最后,吴雪林感慨地说:“一部好的剧目就像一盏灯,能够照亮观众的心灵,也能够照亮我们剧院的未来。”

  他希望,通过《哈达铺的灯光》,让更多人了解甘肃的红色历史,也让更多人看到甘肃省话剧院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