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荐!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学习时报头版发文论述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深情地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党的光辉历史,自觉践行初心使命,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沂蒙精神的特质,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谱写新时代党群关系新篇章。
沂蒙精神的产生,深得马克思主义的浸润,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植根于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历史文化条件。山东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四运动后,王尽美、邓恩铭等同志就在山东宣传马克思主义。建党之初,沂蒙山区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在知识青年中灌输马克思主义,唤起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醒,这都为沂蒙精神注入科学的理论基因。山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以“仁”为内核的价值取向,以“忠”为标志的爱国情怀,以“义”为特征的做人品格,构成了山东特有的人文精神,使山东人具有敦厚淳朴、忠诚团结、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的鲜明个性。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一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一经共产党人的风范感召,一经苦难辉煌历史的锤炼,凝结成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先进价值追求的沂蒙精神。
图注:临沂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
沂蒙精神之所以可歌可泣、永续永存,要义是把党的性质和宗旨通过实践形态升华为价值形态,揭示了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基本逻辑,即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人民群众真正相信党,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党为民爱民,人民爱党爱军,演绎出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人间大爱,形成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在山东根据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实行民主选举,群众获得政治上的翻身解放;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群众获得经济上的翻身解放;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群众获得文化上的翻身解放。这一系列的翻身解放,使饱受几千年封建压迫的劳动人民第一次有了当家作主的尊严,实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把共产党当成主心骨和掌舵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人民群众用小米供养革命,红嫂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沂蒙母亲倾情呵护革命后代……
沂蒙精神中,革命理想始终是支柱和灵魂。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同志,弥留之际还勉励同志们“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刘晓浦和刘一梦叔侄俩,面对敌人“放弃信仰就可以活命”的威逼利诱,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支撑无数革命前辈流血牺牲、奋勇向前的,是心中熊熊燃烧的理想火炬;引领老区群众无私奉献的,是跟着共产党一定能够翻身解放的坚定信念。
图注: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
在沂蒙精神中,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交汇交融、浑然一体。山东根据地虽然远离延安,但只要党中央一声令下、一个电波,都能坚决、彻底地贯彻执行。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10多万山东干部和百万子弟兵一同挥师南下,忠诚展现的是担当和奉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全省2000万青壮年中近百万人参军参战,在册烈士22万多名,还有许多无名烈士长眠于齐鲁大地、大江南北,奉献体现的是对党的忠诚。可以说,在沂蒙精神中,党性和人民性达到高度统一,忠于党忠于人民达到高度契合,党、军队和老百姓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沂蒙精神蕴含创新创造的因子,刻印着山东人自古就有的敢闯新路的传统。建立“战工会”体制,实现党对抗日群众组织的统一领导,是组织体制的创新;总结推广“豆选”方法,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民主制度的创新;开展“满缸运动”,举办“识字班”,教育动员群众,是群众工作的创新;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发明“地雷战”“麻雀战”“翻边战术”,是战略战术的创新;等等。
图注:土改后,鲁中南妇女组织起来进行学习
党要实现坚强有力的领导,关键在于自身过硬。比如,早在土地革命初期,山东省委就下发《入校须知》,用“入校”隐称入党,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提出党员必须参加支部会、缴纳党费、服从决议案及命令、不得自由行动等各项纪律。在根据地,共产党、八路军模范遵守各项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人民群众从共产党人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组织纪律素养、作风素养中,清醒认识到谁是赢得最后胜利的正义力量,谁是领导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文章原标题为《弘扬沂蒙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 谱写新时代党群关系新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18年11月28日第1版,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