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子午岭上红旗展。
共产党领导闹革命,
五倾塬上回汉亲。
做饭洗衣不怠慢,
支援红军应当先。
上山采药疗伤病,
一心帮助咱亲人。
………………
这是流传在子午岭山区五顷塬一带的一首民歌,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陕甘宁边区人民热爱子弟兵,支援闹革命的情景。子午岭下五姐妹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一九三二年,正宁县一带闹红军,五顷塬乡西渠村相邻的河岔、五里桥、孟家河几个地方的群众被发动起来。结为姐妹关系的回族女青年马秀英、魏登莲、刘怀英和汉族妇女曹玉莲、樊发英,在共产党的教育下,逐渐懂得革命道理,相继投身革命。她们十多年如一日,带领妇女群众为革命送军粮,做军鞋,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救护同志,做了许许多多好事,英勇事迹在陕甘宁边区广为传说,被人们誉为“边区能干的五姐妹,子午岭上的山丹花。”
马秀英带头干革命
出身贫苦的马秀英从小看不惯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民团对回民的岐视和压迫,她对红军游击队影响却很好。有一年秋天,河岔来了红军游击队,有七个战士住进他们家。这些人说话和气,尊重回民风俗,不拿老百姓东西,给他家和邻居们劈柴担水收庄稼,走的时候还给了饭钱。老百姓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一来二往,游击队和村里人亲如一家。刘志丹、习仲勋建立照金根据地后,成立了新正县,从此,马秀英参加革命。她联系五姐妹,带领妇女群众,积极送军粮、做军鞋,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救护革命战士,工作很有成绩。不久,加人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五顷塬乡妇联主任。由于她联系群众,工作泼辣,完成任务好,后来相继担任乡长和湫头区妇联主任。
马秀英参加工作后,不仅发动群众支援革命,许多“急、难、险”任务敢干承担。他们村地处子午岭大山密林处,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每次接到传送的文件,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手头忙闲,总是随接随送,不敢耽误,经她手转送的信件达三百多,无一差错。一九四七年三月的一天晚上,天下着小雨,她接到一封“鸡毛信”,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踩着泥泞的小道,深一脚浅一脚,跌跌绊绊,摸黑赶了十多里山路,安全及时的传送到上级党组织。根据这个情报,新正县独立营立即行动,成功伏击了陕西保安一团一个连。经过战斗,短时间将敌全歼,缴获机枪三挺,步枪二十多支。
马秀英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紧急关头,临危不惧。一九四九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新正县县长郭廷藩等六名县区干部在群众家开会,突然被国民党马步芳骑乓连包围,危在旦夕。马秀英发现后,不敢远处声张,只好近前报信。她不顾一切,拼命奔跑,冒死告急。赶往会场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她用手作比划报告了敌情。与会同志刚刚转移,敌人就进了村。
刘怀英智勇有名气
刘怀英是五里桥人,一九三二年红军来这里活动,她接受革命宣传,对红军有了认识,积极投身革命工作。
一九三五年“清明节”过后第三天,陕甘红军红三团和国民党军在五顷塬山里交上了火,双方整整打了半天,红军突围,枪声渐渐稀疏,国民党军开始搜山。当时,刘怀英和家人正在山上种地,他们突然发现,不远处沟沟里有三个背枪的战士,时而相互搀扶,时而跌倒爬行,向他们这边过来。刘怀英眼快,一下就看出是红军。她大声对家人说:“是红军,头上有五星。”这时,山那边匪兵乱呐喊:“跑不了的红鬼出来吧,投降有赏钱!”刘怀英急了,赶忙叫了一声“快救人!”扑下沟背起红军往梢林里钻。在家人的帮助下,他们很快把红军战士转移到不远处比较安全的地方藏身。刘怀英壮着胆子照样在田里劳作。不一会,匪兵过来问他们:“见到红匪吗?不说实话就带走”刘怀英巧嘴应对:“老总,别吓人了,我们是种地的,那里见过红军,不想要命了。”匪军见诈不出什么,扬场而去。等到天黑,刘怀英把红军战士接回家,上药灌汤,细心照料。这三名伤员分别是张德生、王占德、刘一对。战士们感激地说:“为了掩护部队突围,班里其它战友牺牲了,我们也准备拼个你死我活,和敌人同归于尽,不想,被刘大姐解救。”刘怀英笑着连连说:“活着好、活着好。”在刘怀英的精心照料下,月余,红军战士心宽体壮,伤病痊愈,安全归队。
一九三六年三月的一天,新正县委统战部部长郭廷藩等人在刘怀英家开会时,被敌人密探盯稍。刘怀英在院外放哨时发现“货郎”贼眉鼠眼,赶紧打暗号疏散了会议人员。她发现“货郎”没有离开村子,计上眉梢。第二天几次以头发换小商品为名跟踪“货郎”担子,配合党组织抓获了两名密探,受到表扬。
这年五月一天响午,天气炎热,刘怀英下地刚刚回到家中,准备做午饭,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一位国民党通讯兵走错路误人村中,打问路径。这位士兵又渴又饿,命令刘怀英快给他做饭吃。刘怀英一边做饭一边思量,游击队缺枪,这个兵今天送上门来,叫几个人缴了他的枪。为了麻痹这个通讯兵,她说:“你好好躺着,我去邻家借点面泼,给你擀长面。”她找到同村姐妹魏登莲,谈了想法。魏登莲也是个胆大女人,经常帮红军和革命同志干工作,有了这个机会,当然不会放过。她俩决定,一人一把菜刀,抓人夺枪。魏登莲找了条绳子,两人直奔刘怀英家中。这时疲乏的敌通讯兵头枕炕沿,拉着鼾声已进入梦乡。说时迟,那时快,刘怀英拉开绳子勒住了敌人的脖子,魏登莲下了枪。通讯兵苦苦挣扎,以为遇上了红军游击队,吓破了胆,掉下炕来磕头作揖,求情饶命。这次,刘怀英和魏登莲不仅缴了条枪,还俘获了重要情报。一时,她俩出了名,被誉为“巾帼英雄”。
曹玉莲做饭美誉传
曹玉莲和回族妇女马秀英等结为姐妹后,投身革命,长期担负为人民子弟兵和革命干部做饭的任务,受到赞誉。
一九三八年四月,陕甘宁边区残废军人学校由三嘉迁引西渠,全校有残废军人一百二十多人,有的截肢瘫痪,有的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为了安排好这些伤残军人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在地方革命同志中挑选一批做饭本领高、缝纫技术好、能吃苦耐劳的女同志到学校工作。地方组织选调曹玉莲作为带头人。她把孩子和家里的事务交给年事已高的婆婆,决心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办好。曹玉莲心灵手巧,针线做饭,样样能干。在她的带领下,西渠的妇女坚持为残废军人学校轮流做饭、缝补衣服、拆洗被褥,一干就是两年。平时,一日两餐,她和姐妹们把饭菜做的烹烹香,隔三差五从自已家中捉来鸡、拿来鸡蛋、蔬菜送给学校,帮助残废军人改善生活,补养身体。虽然战时条件差,但残废军人们都说饭做得好,吃得香。因为残废,有些人行动不便,有时来不及拉到档里,尿到裤子上,或弄脏了床铺,曹王莲和姐妹们不怕脏、不怕累、不嫌弃,一个个洗得干于净净,换得整整齐齐。残废军人过意不去,常常自贬,曹玉莲说:“你们为革命差点搭上命,我们脏点累点算什么。”
一九四七年七月,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时,解放军某部一家小医院秘密住在曹玉莲家。她不怕受牵连,不嫌麻烦,夜以继日,从不叫苦,为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做饭四十多天。敌人清户搜查时,她提前将伤病员转移到树林里,日夜守护,照顾衣食,后来被敌人抄家。医院撤走时,军医家属刘巧带着两个孩子,行动
困难,臆想把孩子暂时留在她家。曹玉莲说:“若不嫌我家,就让我代你抚养”。她待两个孩子如母亲,吃得白自胖胖,两个多月后被部队接走。
曹玉莲思想进步,工作出色,一九四七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了西渠乡妇联副主任。
樊发英甘当守护神
樊发英是五姐妹之一,受革命教育和姐妹们影响,不甘落后,积极为革命做好事,多贡献。
一九三七年,陕甘红军主力红四十二师红只团在高高山战斗中打得英勇顽强,撤退时,三营断后,有些伤亡。两名负伤的营连干部被送到孟家河后,樊发英及时将他们接到家中。连长腿伤较重,昏迷不醒。当地山大沟深,人口稀少,缺医缺药,樊发英别无选择,就用自己积累的民间验方,连夜熬了草药给他们服用,减轻了疼痛。第二天,在山坡上采来羊棉草、制成药膏,刷洗干净,敷在伤口上。采集的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草药坚持给伤员煎服。经过三个多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心治疗,相继痊愈,连长原来打算截掉的腿也恢复了正常。
一九三九年四月,红二团政委孟进带领部队和国民党马步芳部作战时负伤,敌人追得很紧。危急时刻,樊发英的儿子将孟政委救护回家,藏在地窖里,躲过了敌人的追赶。樊发英想办法给孟政委治疗。她根据枪伤的部位和病人的体质,除了外敷药膏外,试着用两个验力先后口服治疗,疗效明显。她家人口多,怕政委吃不好,经常给政委开“小灶”,早上蒸馍下午面,隔三差五吃鸡蛋,还杀了老母鸡熬汤补身体。政委过意不去,不让她这样做,说一家人吃啥他吃啥,樊发英说:“你是伤员,本来就痛苦,在我家不能让你再受罪”。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养,孟政委伤愈归队。
魏登莲帮残渡难关
魏登莲心灵手巧,针线活好,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裁缝。参加革命后,她和五姐妹比翼齐飞,无论站岗放哨,传送情报,还是救护伤病员,那样都不甘落后。
一九三八年四月,陕甘宁边区残废军人学校迁住本村后,她积极报名参加,除了轮流做饭,她发挥一技之长,重点缝补衣服。残废军人中,相当一部分缺胳膊少腿,衣服不好做,穿着很别扭。魏登莲是个心强人,她思,这些人在战场上英姿飒爽,残废了也不能邋里邋遢。换洗时,她提出把旧衣服试修改,受到姐妹们的支持。残废军人们穿上合体的衣服,都说舒服多了,也精神多了。经魏登莲这么一改一裁,不但旧的好穿好看,制做新衣服还省了料,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后来,学校开办裁缝班,还请魏登莲教授技能,培养出了一批裁缝师傅。后来,学校办起了残疾人军服缝纫社,为学校改进办学模式,改善残废军人生活,共度难关创造了条件。
魏登莲为革命真心意诚,接受的任务从不马虎。一九四七年七月,关中分区专员杨玉亭随军南下时负伤,送到她家疗养。当时,胡宗南大军压境,延安和陕甘宁解放区大面积被占领。她把杨专员藏在山林深处的塌窑洞里,躲过敌人的视线,冒着生命危险,送饭送药二十多天,使杨专员渡过了难关,健康地返回工作岗位。
甘肃省正宁县委党史办王卫权
(作者简介)
王卫权,男,汉族,生于1965年12月。曾任甘肃正宁县文广局副局长、广播电视台台长,目前任正宁县委党史办主任。迄今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半月谈》《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视台》、《陇东报》等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新闻、文学作品二百万字,有112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得“好新闻”、“优秀广播电视作品奖”“优秀散文奖”。其中散文《广播,我特别的情,特别的爱》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我与人民广播”征文三等奖,是甘肃省唯一的获奖者。散文《母亲进城》荣获全国第二届“华夏母亲”征文三等奖、第二届“金阳杯”全国精短文学大赛征文优秀奖。散文《罗川,让人迷恋的千年古城》荣获第三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二等奖等。另有6篇散文获“中国梦之路”全国主题征文二等奖等,有多篇作品入选《2013年中国散文精选》、《中国散文选粹》、《中国当代亲情诗文选》、《春雨》、《百姓寻梦》、《时代旋律》等专集。